愛是製造溝通機會
原來我在廚房的日子並不孤單。
很奇妙,當我學習為家人付出的時候,原來孩子也看在眼裡學習,大女兒每天都主動入廁房幫忙;更想不到的是,廚房那方寸空間,竟成了我倆打開話匣子的場地,打從學校軼事、趣事、百般滋味,甜酸苦辣,我們都在細味咀嚼。
有一次聽講座,有家長分享她坐在廁所和女兒溝通的經驗,於是我嘗試刻意製造這饒富創意的機會。起初隔著浴簾說話不太習慣,但久而久之,我和女兒亦越傾越有默契。之後,當我意識到她可能有話想跟我說,只要她叫我一聲,無論我怎麼忙,都會立刻放下手頭的工作,乖乖坐在廁板上聽她傾訴。不知是否90後慣用sms、電話、「面書」(facebook)傳情達意?越是看不見對方,越是暢所欲言。說實在,我坐在廁板的日子,女兒侃侃而談,我的確聽得津津有味,彼此無拘無束地對話,我彷彿重新認識她,亦了解她更多。
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,親密的親子關係亦然,當爸媽付出時間,用心聆聽,再加上深入交談,我想,子女是會「收到」的,他會感受得到父母的尊重、了解和愛。
女兒正值青春暴風期,有時多說兩句她會嫌你嘮叨,怎麼辦?兩年前,我在專欄撰稿,便開始以書信形式,談女兒在家庭或學校發生的大事小事,籍著文字表達我對她的關懷,與她分享我過去的經驗、感受、想法和願望。
有一次,我寫了一篇「給安琪拉的信」,提到今時今日年輕人的拍拖文化,「愛」得激情,但其實連對方也認識不多,便輕易上床,結果碰得傷痕纍纍,痛不欲生。我跟她分享爸媽在大學時相知相識的一段經過,並表達我的想法:「你大可不必受流行文化影響,大家何不先從做朋友開始呢?慢慢在群體的環境中加深彼此認識,好好練習與異性相處、付出與接受友情、了解和被了解,最後才發展愛與被愛的關係。」
如果有人問我,她到底「收到」多少?其實我也答不出來。
然而,今個暑假發生了一段小插曲,話說我家進行裝修工程,須把全屋傢具暫寄貨倉,之前我送了她一張簡單不過的小字條,上寫「不要輕易拍拖,免得留下太多感情的傷口,對別人的情感贏不信任」的字句,她一直把它貼在書枱前的鏡子上。我本以為她收拾傢具時或會順手扔掉,誰料裝修完畢,搬回家裡,我發現她原封不動地把它貼回同一位置。那一刻,我的確感到很安慰,至少她懂得尊重我,不會把媽媽的一番心思扔掉垃圾堆中,而她亦想時刻提醒自己,以免行差踏錯。